笔者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获悉,近日,由中国科学家组成的资源微生物联合考察队,完成青藏高原芽胞杆菌野外样品采集,进入菌株分离与科学鉴定阶段,以期实现由中国独立自主建立的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资源库,进而发现未见的新种,开发其功能应用,造福人类社会。
据了解,联合科考队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发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吉林农业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近30位专家组成,于8月2-16日,分三路进入青藏高原羌塘无人区、可可西里、四川阿坝和青海班玛等地,系统开展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资源考察,采集的荒漠、盐湖、冻土、无人区、戈壁、冰川、高寒草原草甸、小林区土壤样品1000多份,日前通过邮寄陆续运抵福州,正进行菌株分离与科学鉴定。
据介绍,称为地球“第三极”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5023米,总面积26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27%,是研究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的重点地区和“天然实验室”,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的高等动植物,约占全国物种总数45%,被誉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和“聚宝盆”,而备受中外专家瞩目。
羌塘地区曾是8亿年前地球的南极。青藏高原诸多的未解之谜,使得羌塘无人区、可可西里等地,乃到高原气候、生物、冰川等,逐渐成为全球的科考热点。
据专家介绍,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多次规模较大的科学考察,但尚未系统开展青藏高原功能微生物的系统调查。为填补科学空白,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组织的功能微生物联合科考活动,进行了科学分工,微生物所、吉林农大、福建省农科院分别侧重于大型真菌、粘菌、芽胞杆菌的调查,联合交叉组队,分路协同考察。开展科学考察,一是系统查明青藏高原极端条件下存活芽胞杆现状,二是通过菌株分离筛选与科学鉴定,发现未见报道的新种,进行功能开发利用;三是建立起青藏高原芽胞杆资源名目与资源库,完善中国芽胞杆菌分类体系。
据了解,科学考察分为行前准备、野外考察与试验分析三个阶段。行前准备包括路线规划、车辆通讯、应急药品食品物、安全防护、高原适应。野外考察包括生境选择、拍摄图片、样品采集、标签记载、分装邮寄、信息汇总。试验分析包括菌株分离、显微拍摄、菌落培养与描述、菌株鉴定、菌株功能与代谢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编写菌株名录,构建资源库等。
专家还介绍,芽胞杆菌是一类能产芽胞的细菌,对极端温度、盐碱酸、紫外线、有毒化学物,具有较强抗逆性,其活菌制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成为人类重要的资源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食品、医学等领域,涉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保鲜、生物降污、益生菌、酶制剂、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开发。近来倍受关注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其毒蛋白基因bt,就是从苏云金芽胞杆菌中提取的。
据了解,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在我国芽胞杆菌研究与产业应用居领先地位,拥有全国最大的芽胞杆菌资源库,自主分离菌种17000余株,国际合作引进德国、瑞典的标准菌株190余种,研制的防治青枯病植物疫苗居国际领先水平,开发的猪舍零排放垫料1号菌和饲用益生菌,能有效降低养殖业污染。联合研制的苏云金芽胞杆菌生物农药产业化应用,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