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驻会副理事长方晓骅所预料,工信部将“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定在了20%以上。对于这个并不容易实现的目标,方晓骅感到了压力。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油和化工行业要想实现这样一个节能目标,难度很大。化工行业的节能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更多的还要靠先进的节能技术来实现减少能耗的目标。只有让先进的节能技术落地生根,我们才能胜券在握。”
2月27日,工信部公布了《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石化和化工被列入了九大节能重点行业,到2015年,石化、化工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分别下降18%、20%;乙烯、合成氨、烧碱和电石等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分别下降3.3%、3.7%、6%、5%。方晓骅表示,“十二五”节能目标对于石化和化工行业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卓有成效,但总体上说,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还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在节能降耗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随着节能指标的提高,我国“十二五”节能形势不容乐观,未来10年我国仍将面临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而经过“十一五”的发展,节能减排中最容易消减的部分基本上已经完成,因此,“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要实现“十二五”的节能目标,除了政策引导、领导重视、企业加大投入外,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恐怕是企业最现实的选择。
“其实,我国目前有许多用之有效的节能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应用情况并不乐观。”方晓骅告诉记者,“十一五”以来,发改委陆续发布了3批节能技术,石化联合会也发布了几批节能技术,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两次推出石油和化工行业百项节能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工作还处于一种放任的、自主选择的状态,技术的先进性和效果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方晓骅表示。
针对这样的状况,去年以来,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的专家们一直在忙的一件事就是到企业里去,一边调研情况,一边为企业进行节能诊断,同时进行节能技术的推广工作。他们选取了30多家有代表性的企业,涉及石油炼化、合成氨、烧碱、黄磷、纯碱、炭黑、煤化工、电石等重点耗能企业。通过深入的走访和调研,专家们发现,许多企业的节能空间巨大,企业对于新型适用的节能技术也十分渴望。但由于企业能源管理人员普遍不足、专业知识缺乏、信息渠道不通畅而制约了节能技术的推广。
为此,方晓骅呼吁,先进的节能技术一定要与用能企业“亲密接触”,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要落地生根,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不是开几次会、做几次宣传就能奏效的,要实实在在地深入到重点企业中去,做好节能技术推介工作,让更多企业的决策者了解节能新产品、新技术。
为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节能工作,强化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就曾组织实施过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其中石油和化工企业多达294家。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十几个部门又联合推出了“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将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纳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重点用能单位。据业内人士估计,这次活动的万家企业中涉及到石油和化工企业将增加到2000多家。
然而,无论是200多家还是2000多家,对于石油和化学工业来讲,这些数量都只是行业中的一小部分。方晓骅认为,“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实现,仅仅将目光盯在这2000多家企业上是远远不够的。化工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多存在能耗高、技术落后的问题,尽管单个企业的年能耗达不到1万吨标准煤,但集合起来的能耗总量却不是一个小数。因此,国家的节能技改项目的奖励政策也应该惠及到中小企业。
如何将中小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与国家的节能技改财政奖励政策挂上钩,同样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一位负责人曾表示过,他们正在考虑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节能技术改造的难题,这部分群体涉及面广,数量大,能源消费总量也很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记者了解到,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目前正在酝酿一个针对化工中小企业节能改造的课题,他们希望尝试通过某些综合性的技术运用,以期得到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从而保障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