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解聘“千人”后遗症-伟博体育

时间:2011-05-13     来源:科学新闻网
中国如何处理“千人计划”中的个别负面事件,对 “千人计划”的声誉,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都将产生影响,也势必会影响到海外华人回国效力的积极性


  徐治国


  “你对天津大学解除与你的劳动合同一事,有何想法?”


  “我自己都没有得到任何相关信息,也没有看到,你是在哪里看到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姚庆伟本人感到很震惊,“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天津大学“千人计划”入选者姚庆伟因“丑闻”事件,震惊中国科技界,甚至海外华人。


  4月22日,天津大学召开校长办公会,听取了相关部门对姚庆伟有关情况的调查汇报。决定自即日起启动解除姚庆伟劳动合同的工作程序。


  面对天津大学的“迅速动作”,姚庆伟告诉《科学新闻》:“我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我的律师做一个方案,所有的真相都会大白的。”


  “罪犯”被引进?


  姚庆伟,2009年作为天津市“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被天津大学引进,任理学院化学系教授。所有的一切都如其他“千人”一样正常而顺利地进行着。


  直到今年3月29日,有网友在国家“千人计划”网站指出,姚庆伟2006年曾在美国被起诉,并批评“美国犯罪分子也能做千人特聘教授专家”。随后“千人计划”专项办公室专门在网上澄清,姚庆伟并非国家级“千人计划”专家。


  之后《中国青年报》的两篇报道指出,2006年,时任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副教授的姚庆伟因在网络聊天室里试图引诱未成年人,在美国警察一次“钓鱼式执法”行动中被捕。姚庆伟在被引进天津大学之前,已被美国高校解聘。但这段经历并未妨碍姚庆伟被引进到国内。


  针对如上问题,《科学新闻》记者采访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系主任、办公室主任以及姚庆伟的华人同事,截至发稿时,没有得到回复。


  有网友指出,姚庆伟在北伊力诺伊大学的中国同事由于校方的指示,拒绝向媒体透露信息。


  对于“千人计划”入选者,天津市每人资助人民币100万元。也就是说,天津大学为了支持姚庆伟进行科研活动,已经进行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无论怎样处理此事,造成损失是在所难免的。


  最终在4月22日,天津大学做出了上述通告。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科学新闻》,这个通告表明,姚庆伟现在已经和天津大学没有任何关系。


  但在姚庆伟看来,“是什么,不是什么,一定要实事求是把真实的情况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是白是黑,最后一定会有一个公正的交代和评判。”


  目前,姚庆伟正在和他的律师起草相关方案,准备对此事给出回应。


  审核机制缺失


  姚庆伟也许是“千人计划”实施3年来,第一个被解聘的“千人”。


  天津大学通告短短的76个字,宣布了其与姚庆伟的合作关系即刻终止,但并没有给出解除合同的具体原因。《科学新闻》记者试图联系采访天津大学相关部门,得到的答复是:党委宣传部让咨询人事处,而人事处让咨询党委宣传部,姚庆伟曾任职的理学院告知说只有学校层面才有权利回复。


  天津大学不向外界公布在人才聘用过程中是否出现疏忽,以及今后如何避免的具体情况,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副教授康毅滨看来,“如果是这样,那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正规的高水平学校,应该做出一个全面和公正的调查,必须在适当保护当事人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向社会给予公开的解释。”


  康毅滨认为,在人事问题上美国的著名高校也曾经出现过受到广泛关注的事例,最终都得到较为合理公正的解决。出了问题,给予严谨的调查和公正的处理和解释,这反倒是提高学校声望的办法。越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出现问题,更正的态度就更为重要。即便这一事件只是一个谣传,那也应该给予受害人恢复名誉的公正。


  接受采访的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姚庆伟一事反映了操作过程中肯定出现了问题,而这又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这个事件虽然暴露了我国‘千人计划’执行中的一些问题,但我不认为这具有普遍意义。毕竟,已经招了几千号人了,真正被下岗的也仅个别几个。”从事科技政策研究和管理工作、美国关岛大学工商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宁告诉《科学新闻》。


  此次事件暴露出中国在引进人才评选过程中的问题,而在国家层面也缺少一个独立的机构进行审核。“出于竞争的考虑,现在中国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招人单位和被引进人才原工作单位往往是互不沟通的。如果不沟通,信息不通畅,很容易出现问题。”康毅滨说。他同时指出,对于招收人才这类大事情,一定要慎重,比如背景调查、发表文章以及学术水平等都要调查。而且,由于“千人计划”涉及国家的高层次投入,事关国家声誉,不应该只是学校决定了就可以,而应该有独立的、没有利益冲突的专家审核委员会。当一个正规的机制建立起来的时候,也就会减少出现类似的事情。


  影响海外声誉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的初衷,是要求全职回国的。


  李宁认为,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千人计划’招了那么多人,其中全职回国的占多大比例?半职的(6个月)占多大比例,如果真有半职的话,两个月的占多大比例?白拿资源但连两个月都不能做到的占多大比例?”


  在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飞看来,“‘千人计划’其实不过是过渡性政策而已。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按照“千人计划”的初衷要求全职回国,李宁认为,根本找不到1000个全职回国的海外正教授,将会演变成为了完成招1000人的计划,不惜放松标准。“另外的问题是,单位为了获得资源,跟‘千人’一起骗国家。”


  对此,康毅滨也表示认同,他认为现在有些单位把“千人”当摇钱树,骗取国家经费,随便找个人充数。

王鸿飞在自己的博客中谈到,实施短短3年,就出现好些名不副实的人入选的情况。相比之下,这还不如当年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百人计划”。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告诉《科学新闻》,各地都是各自为政,即使不是“千人计划”,他们也会想出各种其他的计划来操作。


  目前,到中国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受重视,因此海外华人也非常关注“千人计划”的实施。中国如何处理“千人计划”中的一些负面事件,对“千人计划”的声誉,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都将产生影响,也势必会影响到海外华人回国效力的积极性。


  “‘千人计划’作为社会的一面旗帜,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好,将会影响海外华人回国效力的积极性。这对科学界本身,甚至是社会各界的触动也会很大。”康毅滨认为,对于‘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一定要实施高标准。宁愿有10~20个像施一公、饶毅、王晓东一样优秀的高水平人才回国,也要比200多个一般的都要好很多。”


  康毅滨强调,宁缺毋滥的原则底线不能松,这一步骤在中国尤其是“千人计划”执行中更应该注意,如果不能严格执行,长此以往,把牌子搞砸了,优秀的人才就不愿意回国了。


   一位20年前留美、现在美国新泽西一国际最大医药公司任高级主管的化学博士在网络上指出,他也准备申请国家“千人计划”,所以对姚庆伟事件非常关注,这一事件将“严重影响我的决定”。

  • 伟博体育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