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科技人才培训上演“东游记”-伟博体育

时间:2011-03-29     来源:科学时报
katrin link是个德国姑娘,不过她还有个美丽的中文名字,叫做林可婷。


  2009年,林可婷来到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除了她喜欢的分子生物学外,林可婷还渐渐迷上了麻辣的重庆菜。“重庆是个很有特色的城市,要是气候能再好一点,就没什么可挑剔的了。”她说。


  和林可婷同期来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欧洲青年学者共有30名,他们都是通过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stf china)和中国结缘的。


  近日,stf第一届总结会议在京召开,逾140名中欧科学家及官员齐聚一堂,共同庆祝项目一期两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欧盟驻华代表团副团长carmen cano、stf首席专家clemens smolders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皇家工程院院士lynn gladden,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希等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一个新的途径


  过去30年来,数以千计的中国科研人员去欧洲学习和工作,却只有极少数欧洲的科研人员来到中国生活和从事研究工作。据统计,中国和欧盟到对方国家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高达12∶1。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但在科技领域,双方的合作却在缩水。”clemens对《科学时报》记者说,“中欧在科技领域合作的不均衡发展,是我们发起这个项目最大的一个原因。”


  在过去10年里,中国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科学研究,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而像“千人计划” 这样的引进海外人才的项目,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引起了clemens这样的“老外”的注意:“中国在发展科技方面绝不是闹着玩的。每年中国会拿出gdp的2%用来发展科技;而在欧盟,这个数字只有1.2%。”


  “10年前,你还会听到欧洲人说自己不想来中国,因为那时中国的科研水平确实还不高。”clemens 坦承,“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在同行评议的国际学术期刊上,人们可以找到大量中国人的名字,这表明中国的科研达到了领先水平,使得越来越多的欧洲学者愿意来中国工作。”


  正如欧盟驻华代表团发展与合作处处长johan cauwenbergh在会议致辞中所言:“欧盟不可能忽视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在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层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我们也意识到需要通过交换研究人员建立联系,以进一步发展中欧伙伴关系。中国青年研究人员已经在积极地前往欧洲。stf正在致力于协助建立起双向通道,以促进中欧人才和知识间的沟通。”


  老外的中式生活


  2009年4月,项目一期资助的30名欧洲青年研究学者刚刚抵达中国,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关起了“禁闭”。


  “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大障碍就是语言。”clemens说。


  clemens本人曾在日本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深知语言不通是一种什么感觉,这使他意识到如果想让欧洲的科研工作者到中国来,就必须先帮助他们过语言关。


  “要知道,在中国的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里,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clemens说,“但来华研究人员还需要解决在中国的生存问题,我们得让他们能去商店买东西,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于是,在为期两年的项目一期,这些赴华欧洲学者花了6个月的时间接受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强化培训。clemens介绍,现在项目的一些成员已经能说比较流利的汉语了。


  语言培训结束后,这些科研人员就前往中国各顶尖研究机构进行各自的研究工作。“我们会尊重成员意愿,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术机构,不仅仅局限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clemens说,“比如我们有两名成员是研究可再生能源的,他们就去了在这一领域比较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还有去宁波、合肥、厦门、重庆、广州、深圳等地的,可以说遍布全中国。”


  目前,项目成员工作成绩的评估主要是依据他们论文的发表情况。事实上,这些年轻人到中国后的工作成绩令clemens“印象深刻”。有一个成员在语言培训结束后,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发表了她的第一篇论文,还有一名成员在2年期间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


  另外,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已经开始在其所在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比如开设一些课程、举办讲座等。“除了彼此的科研方向有所不同外,他们的工作和中国同事没有什么区别。”clemens说。


  共赢在明天


  aurélien stalder是法国人,2009年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来到北京宣武医院,从事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研究。


  aurélien在华的导师、宣武医院放射科主任李坤成在评价自己这个法国学生时说:“aurélien对血流的磁共振成像研究是该领域内最前沿的。这是我院第一次吸收国外研究人员,他的到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展了与欧洲的国际合作。”


  roxana ciceoi是stf项目一期的另一名科研人员,在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通过新树嫁接改善核桃芽苗的研究。她的中国导师王贵在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方面所作的努力,让这个罗马尼亚姑娘深受感动。


  roxana发现,她所在团队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实验室或者办公室里,而是花在了田间地头。“有人会说这是种古老的研究方式,数十年前就已经被发达国家舍弃了。但我认为,至少在园艺学领域,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把握未来。”roxana说,“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如此亲近实际生活、亲近中国人民。”


  与katrin、aurélien和roxana等人一样,大部分成员在一期项目结束后都将返回欧洲继续其研究工作,不过这似乎并不意味着他们与中国合作的结束。


  “不管是欧方还是中方,我们都鼓励年轻学者参加这个项目。”clemens道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在为期两年的项目结束后,这些欧洲青年回到祖国,在本国的大学和研究所里继续成长和发展,中国年轻学者也是如此。这样他们在项目期间所建立起来的个人联系,就能够更容易地帮助彼此的学术机构建立更高层次的联系。”


  clemens表示,他们开展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为中欧研究机构建立长久和深远的合作关系打下基础。


  而欧盟也在考虑他们的下一步东行之路该怎么走。目前欧盟正在对stf项目进行评估,并商讨如何开展下一阶段工作。clemens说:“我们希望接下来欧盟能够考虑怎样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工业发展中,这也是中国正在探索的一条道路。欧盟目前正在筹措经费支持8个重点项目,如纳米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一些热门的领域,都在考虑之列。”


  不过,一些欧洲年轻人已经等不及了。stf项目二期的28名科学家,已于2010年11月完成了汉语和文化培训,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他们自己的“东游记”。

  • 伟博体育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