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6月份对伊朗第四轮制裁决议通过以来,伊朗核问题并未得到改善。相反,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相继宣布单方面追加更严厉的惩罚措施,除日本之外其中均包括禁止在伊朗油气领域追加新的投资或装备出口。美国军方也透露制订了军事打击伊朗的计划。紧张局势似乎一触即发,西方国家的单方面制裁决议给目前已在伊朗拥有巨大能源和经济利益的中国出了个难题。中国在伊朗的存在对中国自身而言意味着什么?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就这个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中美制裁的初衷不同
中国能源报:伊朗石油部副部长斯拉希称,中国在伊朗油气领域的投资规模已达400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
华黎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伊朗均有庞大的项目: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与伊朗签订了开采亚德瓦兰和阿扎德甘油田的油田,中海油则签署了开发北帕尔斯近海气田的合同,另外中石油正在做接替法国道达尔公司接手南帕尔斯气田的准备。据专家透露,南帕尔斯气田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可与卡塔尔气田媲美,因此从这个角度讲,4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
中国能源报:有外媒指出,中国去年以212亿美元的年贸易总额一举超越德国,成为伊朗最大贸易伙伴,而3年前这个数字仅为144亿美元。再加上您刚才评价的,中国投资伊朗油气力度很大,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向针对伊朗的第四轮制裁决议投赞成票呢?
华黎明:经过半年的磋商,联合国安理会最近通过的1929号决议案比美国原始的提案已经弱化很多。美国主张禁止一切对伊朗的石油的投资与贸易,制裁伊朗中央银行等。但为了显示大国在制裁伊朗问题的“团结一致”,尽快使决议案获得通过,美国做了妥协,原本很多可能会对伊朗造成重创的措施在最终版本中都已被剔除,用美国人的话说,就是这项制裁没有牙。
而美国除了加压,迫使伊朗在核问题上让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内政的需要。奥巴马阵营面临今年11月份的中期选举的考验。明白了这一点,再看待美国军方“不排除开战”的表态,甚至是黄海美韩军事演习以及希拉里针对南海问题发表言论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行动,都不过是应对中期选举的需要,美国需要对中国、伊朗做出强硬的姿态。实际上,美国针对伊朗的军事打击计划早在小布什时期就已经制订了,它同单边制裁决议一样,是对伊朗的威慑,连透露存在动武计划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本人都承认,动武的后果会很严重,所以美国在短时间内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对安理会1929号投赞成票与美国出发点不一样,我们是希望通过制裁把伊朗拉回到谈判桌上,美国则希望借助制裁对伊朗现政权施压,以压促变。
能源并非中国波斯湾战略唯一考虑
中国能源报:欧盟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它从不轻言单边制裁。这次它却坚定地服从了美国的意志,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对我们而言有什么影响?
华黎明:美国加大对伊朗施压的力度,作为盟国,欧盟是不得已而追随之,但是,付出的代价远胜于美国。许多欧洲跨国公司不得不忍痛放弃自己的利益,退出伊朗这个市场,对目前不景气的欧洲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欧洲经济的承受力有限,在伊朗问题上究竟能跟随美国走多远,还有待观察。
中国能源报:您以前曾说,中国是出于迫切的能源需求才有维持中东、波斯湾、印度洋,乃至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的需要,而西方往往忽视或者说是有意回避了这一点。但似乎西方现在并不讳言这一点了,尤其美国国务院核不扩散和军控特使埃因霍温7月29日向国会监督和改革委员会表示:“中方肯定会以其能源需求为理,但我认为,中国政府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方面已经做得很出色了,他们应该平衡一下工作重心。”针对这种变化,您是怎么看待的?
华黎明:埃因霍温承认了中国的能源需求,但仍然回避了中国对这一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关切。
中国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认识很清楚
中国能源报:斯拉希还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量锐减了30%。这是不是中国预感到国际社会会对伊朗采取更严厉的制裁而采取的避险措施?中国还是有政治上的担忧?
华黎明:西方媒体着意炒作这个问题,认为中国是为降低政治风险而减少了对伊朗石油的进口。然而据我了解,这种状况是由价格因素造成的。国际石油贸易随行就市,油价高低决定消费者的取向,完全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不值得大惊小怪。目前伊朗仍是中国第三大原油供应国,供应比例略微下降,但也占到进口总量的12%。
中国能源报:中国官方已经明确反对欧盟针对伊朗油气产业实施新一轮的制裁行动。但不可否认,伊朗核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在伊朗油气领域进行投资的中资企业不会因那些潜在的制裁威胁而困扰吗?
华黎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伊朗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联合国安理会第四轮制裁决议并未禁止各国在伊朗进行能源投资,只不过美国及其盟友单边制裁中包含这项内容。中国不受外国法律的约束,因此中国在伊朗的能源投资一切照常。
中国是个缺油少气的国家,能源对外依存度很高。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气资源已经被西方大石油公司瓜分完毕,中国能源企业到海外采油只能去它们不去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受美国敌视的所谓“失败国家”,如伊朗、苏丹、缅甸等,这些都被美国认为是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国家。
中国石油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意进入伊朗上游石油市场,但直到2003年伊朗核问题爆发之后才逐渐迎来机遇。伊朗是在西方公司退出的情况下,选择了中国企业,因为它们虽然资金充足,但是技术水平并不完全让伊朗人放心。双方合同签订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磨合。
到伊朗这类国家投资能源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但只有在目前这种状况下我们才有机会,一旦美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转暖,机会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