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瑜骏感到自己像是误闯了他方阵营,孤立无援。今年年初,这名来自台湾的农科专家兴致勃勃跑到斗门宣传和推广生物农药,结果遭遇闭门羹。农户均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认为他宣传的生物农药劳民伤财。历时数月,他最终落得“颗粒无收”。南方都市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珠海西区蔬菜种植行业,有毒农药几乎一统天下,生物农药因见效慢、价格较高几乎无人问津。
珠海打工推广生物农药
超过1米75的个子,因为太瘦,范瑜骏站起来有点像弱不禁风的竹竿,见到记者时穿着不甚讲究的白背心和人字拖,如果不是口音中含着一股明显的台湾腔调,乍一看,他和当地农民似乎没什么两样。
今年年初,范瑜骏听说斗门莲洲镇正进军生态农业,于是兴致勃勃地从台湾赶到斗门宣传生物农药。他在当地一家名为“天天星”的大型无公害蔬菜基地找到了一份顾问的工作,这也是莲洲镇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老范一边在这里打工,指导基地的日常种植,一边以此为阵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农户宣传、推广生物农药。
“推广生物农药是我的兴趣”,提及动机,范瑜骏说,这是一种利用生物相克的办法来灭杀害虫的制剂,与传统有毒农药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的优点。
近半年未说动一人
虽然对生物农药在行,但他显然不是一个称职的推销员,游说农户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诸如“基因工程”“诱导因”等晦涩的专业术语,农户没几个能听懂,他们更喜欢听到“一喷就死光”之类煽动人心的广告语。因此从年初忙到年中,范瑜骏至今一无所获。几个月下来,即便是天天星基地的工作人员也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他这是劳民伤财。事实上,生物农药并非只在斗门遇冷。范瑜骏说,他来斗门前,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但基本没人感兴趣。
为了证明生物农药的好处,范瑜骏曾几次以身试“毒”,当众喝生物农药,以证明其无毒、无污染。他还在记者面前现场“表演”:将生物农药倒了一小杯灌入口中“你看真的没毒,只是有点咸”。但他的勇敢尝试并不能改变生物农药滞销的现状。农户说,农药的好坏看杀虫的效果,跟有没有毒没什么关系。
记者调查
农药毒性越高越受农户欢迎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在农村,有毒农药大行其道,生物农药几乎毫无市场,而且在有毒农药内部,毒性越高的农药通常也越受欢迎。原因在于,不少农民总是将毒性高与杀虫效果好等同起来,甚至将毒性高低作为衡量杀虫效果的关键指标。
斗门镇的阿健在当地开了一家二合一的农药店,既经营农药又经营化肥。除了供给当地一家姓廖的蔬菜种植大户,他店里的低毒农药几乎滞销。阿健掏出账本为证,其中一种叫“氯虫苯甲酰胺”的微毒农药4月销售记录为“850袋”,销给“廖”一人,这也占据了这家店铺4月份农药销售额的40%,占销售额60%的零售农药则大多为“甲维盐”、“果康宝”、“治螟磷”、“克百威”等品种,这些农药的毒性都高于“氯虫苯甲酰胺”。
阿健告诉记者,“氯虫苯甲酰胺”毒性低,而且价格稍高,标价都在10元以上,因此并不受欢迎,而像“甲维盐”、“果康宝”、“治螟磷”、“克百威”等农药价格较低,毒性较高,是当地散户的宠儿,销量也最广。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在小赤坎村一间简易的农村农药店,“敌敌畏”这样的农药居然名列销售榜首。
“问过大家不买(微毒农药的)原因,都说看不出来区别,再好的药也是药,反正买着便宜就行了。”阿健无奈地摇摇头,农户的购买趋向一时难以改变,他也只好购进低毒农药满足其要求。
同时,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生物农药进行研究,全国现约有24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年产量约12万吨,但销售额只占农药销售总额的5%左右,有毒农药几乎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占据农药市场份额的95%。有毒农药特别是高度农药的泛滥成为近年来毒蔬菜事件频发的罪魁祸首。
缘何遇冷
价格高见效慢令农民却步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生物农药遇冷的原因一是见效慢,二是价格昂贵。斗门资深蔬菜种植户徐先生告诉记者,农民种菜主要看投入和收益的多少,一瓶普通有毒农药十几块钱就能买到,同等分量的生物农药至少要花四五十元,是化学农药的两三倍,打一亩地下来用生物农药可能要多花几百元。
至于范瑜骏引以为虑的有毒农药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农户们对此普遍缺乏概念。“这些都是很没谱的事”,蔬菜种植户徐先生不以为然地说,现在卖菜卖的就是外观,用生物农药十天半个月才能见效,蔬菜早被啃得一塌糊涂,到处是虫洞,卖都卖不出去,买家才不会管你上面有没有毒,卖相好就行。
比起大规模使用的有毒农药,就现状而言,生物农药显然还只是个蹒跚学步的小孩。珠海市海洋和农渔局一名官员坦承,鉴于生物农药安全、无毒,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广,但农民并不买账,原因是生物农药通过生物相克的方式起作用,这种方法见效慢,无法像有毒农药那样立竿见影。此外,目前生物农药本身还存在缺陷,首先是药物的稳定性还不高,受天气、气候、温度影响太大。
该名官员还表示,除了生物农药,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杀虫办法———物理杀虫。目前最常见的是杀虫灯,即利用病虫的趋光特性,吸引虫类过去,在灯光下摆放一些杀虫的药物,一晚上可灭杀几盆病虫,这种办法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为流行,可现在基本被农民抛弃了,原因是太花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