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关转基因水稻推广与否的论争步步升级,甚至已经提升到粮食安全、生命安全、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与转基因品种产业化关系最近的是种子产业,所以,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应当引起农资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从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看,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应用以来,发达国家已经把转基因技术作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快速发展。到目前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以抗除草剂和抗虫两类基因,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公顷,14年间增长了79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正在加快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和安全评价进程。印度转基因抗虫棉种植规模已超过我国。巴西由于种植转基因大豆,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欧盟已有6个国家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美国批准了6个转基因水稻品种种植,伊朗批准了1个。加拿大和墨西哥批准了转抗除草剂基因水稻的进口申请,允许其食用。由此看来,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是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一步。
而今年3月以后,一条“百余名学者就转基因主粮问题致信全国人大”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流传。这封流传广泛的信中表示,2009年11月农业部有关部门批准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商业化生产经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种植转基因主粮的国家(其他国家转基因品种仅限于非主粮)。认为将安全性仍然存在广泛、激烈争议的转基因食物主粮化,有可能危及民族与国家安全。
一件新生事物引发激烈争论是好事而不是坏事。经过争论,决策机构可以慎重考虑;经过争论,更多的人将把目光集中到转基因种子这个新事物身上。而同时,一些存在的管理问题也会浮出水面,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现在,起码有两件事情被农业部澄清,第一件是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第二件是“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大面积播种”的消息不实,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应用是大势所趋,这个问题在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明确反映。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面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的快速发展,作为种子生产科研企业应该珍视即将到来的机遇,在科研、技术、人才等方面有所准备,详细了解政策走向,及时投身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应用中。作为种子流通企业,也应全面掌握了解国家对于转基因品种的相关规定,不要违规介入转基因种子的交易。这是我们在转基因这场争论中应持的态度。